青丘
青丘

我是青丘,喜欢小动物。

为何我们如此贫穷?不只是缺钱那么简单。

原作出自B站UP主智能路障: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L41137zh?spm_id_from=333.851.b_7265636f6d6d656e64.4


今天咱们来聊聊贫穷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看的几本书受到了一些启发,想分享给大家。其实每个人对贫穷这个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比方说有人每天在温饱线上针对。挣扎,这当然是贫穷的人,可有人明明月收入2万 ,却也认为自己是个穷人,因为他买不起想要的房子和车子。所以为了便于大家理解这个视频,我从三个维度来讲,贫穷。第一个是绝对贫穷,第二个是相对贫穷,第三个是永恒贫穷。


  • 绝对贫穷是指那些每天生活费在一美元以下的人,在地球上大约占了10亿人口。我们国家绝大部分人已经脱离了绝对贫穷。
  • 相对贫穷,就是虽然衣食住行有保障,但是跟那些有钱人比,还是觉得自己是个穷人。这个世界大部分人都是这种状态。
  • 永恒贫穷则是我为了方便瞎编的一个概念。这个后面会讲到,然后介绍一下我看的几本书。


第一本书是贫穷的本质。有两个经济学家跑到印度这些极端贫困的地区,做了几十年的田野调查,然后写了很多篇论文,汇成的贫穷的本质。这两人还因此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首先我非常不推建议大家去看这本书,因为这些论文主要是讲政府应该怎么制定扶贫政策的,可读性非常差,而且翻译也不太通顺,我们没什么看的必要。但是我会给大家举几个书的例子。

第二本书是稀缺,这本书是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可读性强一些。我们大部分人也都看的内容有一定道理,但我仍然不太推荐大家看,因为这本书废话真的多。他其实就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概念,几千个字就能概括形成。等一下我也会在视频中告诉大家这本书讲的什么道理。


第三本书是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是马尔库塞的作品。上世纪60年代,世界上的左派有三位精神领袖被称为3M。马尔库塞就是其中之一。另外两位大有来头,分别是马克思与毛泽东。能与这两位相提并论,可见马尔库塞的思想是很有分量的,而单向度的人就是他所有著作中最有分量的一。

但我仍然不推荐大家看,因为这本书真的太难了,缺乏一定学术基础是看不懂的。我也看的很痛苦,只能勉强弄明白。他大概想表达个什么意思?视频后面会给大家介绍。


就不多废话了,进入正题,先来讲讲绝对贫穷。


有很多人认为在极端贫困地区的人是吃不饱饭的,吃不饱又没力气工作,没力气工作就没法赚钱。所以他们陷入了贫困陷阱。但其实不管多么贫困的地区,大家也能吃得饱。因为随着杂交水稻等科技核心粮食供应链越来越完善,能提供热量的那些主食价格真的不高,大家都消费得起。

那这些人是不是每天生活费都只能拿去买粮食,没钱存下来,所以没法完成资本积累,才会一直处于贫穷的状态呢?并不是他们生活费只有3到5成,拿去买粮食了。当收入上涨,他们也不会去买更多的粮食囤积者,而是跑去买口味更好的食物。中国有些地方为了扶贫,对不对?大米和面这些主食做了补贴。那些得到补贴的家庭,对主食的消费减少了,虾和肉的消费反而提升了。也就是说,穷人选择食物时,主要考虑的并不是价格,也不是营养价值,而是口味。


在一个非洲的偏远山村里,有很多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家庭,可很多人家里都有电视机,他们甚至会存一两年的钱跑去买电视,这又是为啥呢?因为这个村子里没有任何娱乐设施,这些人一年只干70天农活,他们有大量空余时间,所以宁愿辛苦攒钱。也要买电视看,还有节日婚礼、葬礼。越是贫穷的国家,在这些日子上越是会铺张浪费。在南非,一个老人死了,葬礼花掉的费用会是这个老人一生的积蓄。如果一个年轻人死了,他还没有存下那么多钱,咋办呢?他的家人也会给他大办特办用掉的钱往往是这家人年收入的四成。举行这样一场葬礼之后,这家人很可能会陷入吃不饱饭的境地。

孩子都有可能被迫辍学,印度的母亲甚至会在女儿八岁的时候就开始攒钱给他准备婚礼。那这些穷人是太愚蠢了吗?他们为什么不把钱攒下来,投入到真正能改善生活的地方去。比如把这些钱用来扩大生产。多买几套深处或者多种点农作物,或者说存钱去学习,或者投资到下一代的教育之上。


接着再来举个有关健康的例子,在南亚以及非洲地区。给五个孩子就有一个死于痢疾,主要原因就是喝了不干净的水。一些慈善组织就努力把这些地方的消毒剂价格弄得非常便宜了,只需要18美分就能买到足够六口之家使用一个月的消毒剂了。18美分差不多就相当于一个人一餐的伙食费。可是只有一成的家庭选择使用消毒剂,而且这些穷人基本不会接种疫苗,很多人都死于那些可以预防的疾。穷人难道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在乎吗?当然不是啊,他们病了会花费大量的钱治疗,还会因为迷信去找一些巫师和民间疗法,毕竟谁不怕死呢?这些穷人又不愿意攒钱,又不愿意改变生活,又不愿意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于是困在贫困陷阱里出不来了。我们现在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了,那就是穷人的自控力不足。


在下结论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个心理学家曾做过的实验,实验人员找了两批节食者,让他们在计算机上面完成一些任务。不过在第一批节食者,实验人员放了薯片、彩虹糖、巧克力等等,非常多的好吃的零食,故意让他们看见。第二批节食者就没有放这些零食。计算机任务完成后,给他们的奖励是一大桶冰激凌。第一批节食者之前一直在抵御零食的诱惑,结果冰淇淋一送来就绷不住了。他们吃的冰淇淋的量比第二批人要多上好几倍。这个实验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那就是自控力其实是一种非常有限的资源。这也就是为什么节食减肥是百分之百失败的原因。因为节食者无时不刻都在运用自己的自控力去抵抗美食。

他根本没法去心平气和的对待食物这个东西,最后还可能会发展成暴食。极端贫困地区的人也是一样的,他们在艰难的生活中,每时每刻的运用自己的自控力。你每次喝水这种简单的事情都要购买消毒剂,添加消毒剂,这种流程对人的消耗太大了。而我们生活在基建完善的城市中,很多东西都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不需要去了解供水系统是怎么运转的,把水龙头一打开就有干净的自来水。政府也会告诉我们要去接种疫苗,因为不打疫苗的孩子连学校都不接受。他们想把钱拿去吃,好吃的,就跟我们想喝奶茶,喝快乐水一样。他们攒钱买电视娱乐,就跟我每天刷短视频玩游戏。

既然我们的自控力都是有限的,就没有理由去指责他们。穷人富人其实在行为模式上没有任何区别,我们与他们唯一的差距在于我们的生活更富足,社会更加便捷。而且他们因为看不到希望,根本不相信生活会产生改变的可能性。他们觉得任何值得做出的改变都要花很长时间,反而就会更加关注当下,尽可能让日子过得更愉快一点。也就比我们更缺乏存钱投资,改善生活环境的意识,这就是绝对贫穷的人群所面对的困境。接着再来讲讲相对贫穷,我就出生在一个相对贫穷的家庭。

不知道各位观众发现没有,就是穷人当家长的时候,往往是不称职的,他们不跟孩子互动,经常把孩子放在电视和手机旁边,然后就不管了。而且他们对孩子非常严厉,缺乏耐心。总是把自己的怒气往孩子身上撒,可能头一天因为某件事批评了孩子,第二天因为孩子做了相反的事,又把他骂了一顿。我就记得我小时候在家睡午觉,我妈就说你怎么跟个猪似的,现在睡了,晚上又熬夜。第二天中午那我就玩电脑了,我妈又发脾气,说你怎么不睡午觉,这样下去眼睛迟早玩坏了。


而且相对贫穷的人也不太注重健康。全世界有大量的人身患糖尿病、艾滋病、肺结核。 在经过医学工作者们的努力,这些病患者按时服药就能极大的提高生存质量。可每年仍有数百万人因为不能坚持服药而死亡,并且根据统计,此的大多数是穷人。并不是因为药很贵,他们吃不起。比如肺结核的药只是非常便宜的抗生素,成人还很懒惰。一些农村的田地里长满了杂草,导致农作物减产了50%。可是这些农民就是不愿意去除草,哪怕花上几天时间去除草,让农作物产量增加收入,就会提高50%以上。他们还是懒得去除草,为什么会这样呢?

学者们研究发现,不仅自控力是有限的,人的思维带宽也是有限的。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大神丹尼尔卡尼曼就举个类似的例子,比如你一边开车,我一边问你一加一等于几。这种题目不会占用思维带宽,你可以毫不费力的得出等于2 。如果我问你19乘以36等于几,这就是会消耗带宽的题目,你根本无法一边开车一边算出来。穷人总是有各种毛病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思维带宽被贫穷这件事占用了太多。我们人类天生陈述性记忆比较强。比如你不会忘记你第一辆车是什么牌子,也不会忘记你第一个对象是谁。但是我们前瞻记忆比较差,就是你计划要记住的事情,比如要记得几号去交社保,要礼拜几,按时吃药等等等等。如果穷人每天都在考虑房子的租,还信用卡这些事,然后还要为了糊口去努力奔波,他们就会忘记吃药,就会忘记除杂草,这十分正常,对孩子脾气不好也是如此啊。


有些心理学家还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选了一些空管局工作的人,这些人收入可并不低,可在某些日子,比如雷暴天气,飞机频频延误,那他们工作任务就会越来越多。所以空管人员的思维带宽负荷就会变得非常高。只要这天飞机数量特别多,他们回家以后会对孩子表现出极大的不耐心动。不能发脾气,要是当天工作很轻松,他对孩子就会表现的像中产阶级的样子了。要是带孩子吃好吃的,又是陪孩子玩的。


很多人觉得穷人目光短视,贪小便宜,观念落后,懒惰,脾气差。 总而言之,穷人是有劣根性的,这完全是一种偏见。那些开班授课的成功学大师最爱这样去贬低穷人,不然他们咋卖课呢?其实穷人与富人的差别比,我们想象中要小得多,只是贫穷这个事儿消耗了他们太多精力,所以他产生了种种毛病,人并不是因为有缺点才贫穷,而是因为贫穷才导致了某些缺点的产生。换言之,穷人唯一的缺点就是父母很穷。如果一个同样性格和天赋的穷人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他可能就完全没有那些缺点了,而且最要命的是,穷人不仅在生活中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也面临着更多的诱惑。你们肯定看过或者听说过那些一夜暴富又瞬间返贫的案例。 或者见过一些人,有钱以后迅速沦陷进消费主义陷阱,天天买买买炫富,我自己就经历过一段这样的日子。


曾有为知名主持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正因为有一定难度。你购他的时候,痛苦与此有关。幸福也与此有关,但这句话错的离谱。因为同样一件商品,在你身无分文时,它是一种巨大的诱惑。而在你成为千万富翁毫不差钱的时候,他只不过就是随手的挥霍。也就是说,贫穷不仅会提高失误的成本,还会给人们创造更多机会去犯下错误。因为在一个人贫穷的时候,他一直在用意志力与这些商品的诱惑对抗。 等他买得起的时候,他的意志力就会被瞬间击穿,甚至买不起也要借贷去消费的现象比比皆是。


并且相对贫穷这个东西特别麻烦,他可能是永远无法消除的。很多人觉得自己很穷,因此感到痛苦。可这些人并没有吃不饱,穿不暖,我的妈妈家里有七个小孩子,所以从来没穿过新衣服。而且当时他们家几乎吃不起肉,唯一能开荤的时候就是炒腌菜里放点肉末,白糖是非常稀有的东西。又好吃,几个小孩子甚至夸张到去地上捡别人嚼过的甘蔗渣,放嘴里品尝味道。这在那个年代是常有的事儿。我就问他,那你小时候会因为贫穷感到痛苦吗?他说好像并没有,因为大家都是那么穷,反而小时候到处玩, 觉得很快活。


可我的童年为什么总因为贫穷而感到痛苦呢?我仔细想了一想,因为有对比了,有差异了,同学们买得起贵的玩具,吃得起好的东西。零花钱比我多,我还经历过学校要求上缴学杂费的时候,因为家里没钱而一再拖延,结果受到老师在课堂上点名批评。尽管我小时候比我妈小时候物质条件要更好,但这些事还是让我很痛苦,很自卑,所以很可能真正让我们感到痛苦的不是贫穷,而是对比。这个就是为什么现在物质越丰富,人们压力越大的原因相对贫穷。作为一种主观判断,只要永远有比我们收入高,物质生活比我们更好的人,那么我们就会陷入永远的。

相对贫穷,我自己也认识不少身家上千万的人。我跟他们交流,发现这些人也一样,他们很少有觉得富足的状态。而且不管你怎么赚钱,都会陷入这种状态。因为欲望是会无止境增长的。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里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向度,这个词也可以理解成维度。它的意思是,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我们变成了只有一个维度的人。他认为现在这种发达的工业社会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极权主义。提到极权主义,我们就会想到纳粹,想到法西斯,想到恐怖统治人没有私人空间,没有任何自由。


但现在我们选择似乎很多,只要不违法,你可以去学习,可以去选择自己的工作,可以去赚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在网上冲浪,也可以出去锻炼身体。但马尔库塞批判的就是这个,他认为,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生产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富裕的社会上,多数的大量的消费品,于是人们心安理得的接受了发达工业社会的统治,并以此感到幸福,不再设想另外的生活方式了。这不是新的集权主义是什么呢?而且这种新型集权主义统治有两个特点。第一,它不需要强制和暴力。第二,它能自动的排斥甚至招安那些反对者。因为这两种逆天的特点,这种统治能永久运转下去。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答案就是永远让我们感受到相对贫穷。打个比方,我们在学生时代如何评判一个人的成就呢?可能是考试成绩,对吧?这个人考了全校第一,我们当然觉得他很厉害。老师问我们长大以后想当什么,大家就回答说想当科学家宇航员、运动员可不管是考试第一还是当科学家宇航员,这些事都比较困难。第一名就只有一个,成为宇航员,概率极低。所以到了社会后,我们会自动抛弃这些评判体系,选一个更简单的评判体系——钱,你会发现几乎没有多少成年人会把学习成绩很好,有梦想这种事儿当自己的标签了。你去相亲,要是跟人说你学习很好是一个梦想,成为宇航员的人,人家估计把你当个弱智,但是你要是开一辆法拉利去相亲,对方就会直呼牛逼。


而当钱成为我们的评判体系之后,原来那些评判体系又会被扼杀掉。比方说信仰。现在很多人拜佛求经,都是为了祈祷自己发财。比方说爱情去约会时,浪漫程度往往是以消费标准来衡量的。婚礼也是比婚车豪不豪华,酒席排场大不大,钻戒大不大。比方说亲情儿童节要给孩子送礼物,礼物越贵重,代表越爱孩子。父亲节,母亲节反过来也是同理,过年更是直接送钱,大家只认钱的,这就是所谓的单向度的人。


至于招安,反叛者就更好理解了。 在旧社会,大家要种田养生处做饭,大部分人都得自给自足,人们是没什么空闲的,因为要养活自己而进入发达工业社会以后,生产力一下子飙升起来。商品一下子多了起来,很多人就会成为有闲阶级了。有闲阶级一多,社会就会出问题,就会发生混乱。但是因为全是我们的评判体系而。赚钱消费这种事是不可能有上限的。就拿买房子来说,你有了自己的房子,但是人家住大平层,你赚钱买了大平层,人家要住别墅。正因为永远有这种相对贫困存在,你就永远得去一心一意赚钱。最后每个人都被卷了进去,大家都没有野心和叛逆心了。只要大家有足够的购买力继续过这种生活,社会就能一直安慰运转下去。这就是新型集权主义。


那有人就问了,是发达工业社会确实让人们服从社会控制了。但只要大家喜欢,就是愿意赚钱买买买,觉得这样过很舒服。你管人家呢,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了。真的舒服吗?但马尔库塞会告诉你,你过得并不舒服,因为在这个社会中,交易对这些愿意赚钱买买买的人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你想赚钱买买买就得去劳动,辛苦劳动过后换来的却是资本家们轻轻松松生产出来的东西。

而且那些东西并不是你想要的,那是一些虚假需求。虚假需求。这个理论比较复杂,我在这简单给大家讲讲。因为虚假和真实是相对的概念,我们得先搞清楚什么是真实需求。书中说,只有那些无条件的要求满足的需求,才是生命攸关的需求。即在可达到的物质水平上的衣食住在马尔泊塞看来,维持生活的衣食住才是真实的需求。


这里提出一个问题,一个2000元的学习机和一个2000元的游戏机,哪个是真实需求,哪个是虚假需求呢?你可能会觉得学习机是真实的需求,可以提高我们的成绩。 游戏机当然是虚假的需求,但马尔库塞接着说道,归根结底,什么是真实的需求?什么是虚假的需求?这个问题应该由个人来回答,只有当他们能自由的做出自己的回答时,才能这么说,只要他们不能够自主,只要他们被灌输和操纵,就不能认为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他们自己的。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任何法庭都无正当权利决定个人应发展和满足什么样的需求。


按照他这个理论,我可以说学习机对我来说就是虚假的需求。因为我并不热爱学习,是父母要求我学习,他们想让我成绩好。为什么想我成绩好呢? 因为想让我以后找个好工作,为什么想让我找个好工作呢?因为好工作大概率能赚到更多的钱。为什么想让我赚到更多的钱呢?因为这样就可以让我成为人上人。但我不想成为人上人,我就想玩游戏。我的父母没有权利决定我的发展,所以学习机对我来说就是虚假的需求,游戏机才是真实的需求。


但其实马尔库塞又说了。所有的自由取决于对奴役的意识,而这种意识的产生总是受到在很大程度上也变成了个人自己的需要和满足的阻碍。按照这个说法是因为学习太苦了,我认为学习是一种奴役,所以我才想玩游戏机。 那么游戏机其实也是虚假的需求。到最后你会发现马尔库塞这个人是很悲观的。他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对社会进行了全面的统治,每个人的心理结构都已经被改变了。除了基本的衣食住,真实的需求已经根本不存在了,我们只能在虚假需求的不幸中得到一点安慰而已。


那怎么让这个社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呢?答案是改变不了,因为改变社会需要革命主体。马克思的理论认为。最有潜力的革命主体是工人阶级,但现在这个革命主体消失了。马尔库塞在书中写道,如果工人和他们的老板享受同样的电视节目,并漫游同样的游乐圣地。 如果打字员打扮的同他雇主的女儿一样漂亮。如果黑人也拥有凯迪拉克牌高级轿车,如果他们阅读同样的报纸,这代表什么?代表他们与资本家之间的鸿沟被抹平了。现存社会制度似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公平。以前的工人是光脚不怕穿鞋的,所以要革命。但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上,现代的工人们觉得努力也能过上相对更好一点的生活。所以我们所有人。全部变成了单向度的人。讲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是什么感想。我感觉就像是中了无限月读一样,这本书就像一本病例,犀利精确的指出了我们现代社会的病症。

但是作者本人并没有给出任何解决方案,所以只要社会制度没发生根本性变化,不管这个社会发展进步到何种地步,贫穷感就会永远萦绕着我们绝对贫穷的社会在往上爬,努力爬到相对贫穷的社会。相对贫穷的社会也在往上爬,努力爬到富足的社会,而富足就像挂在驴鼻子上的萝卜,让人永远心怀希望。但无论如何,拼命追赶也吃不到,因为财富这个东西是没有饱和度的。


这个视频也不是要大家。放弃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放弃赚钱,因为这不现实也做不到。但我想说的是,平也许并不一定就是穷。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说,贫这个字的是上面一个分底下一个贝代表分财很少的意思。所以与贫字相对的是富。而穷,这个字意思是身居洞穴身体被迫弯曲,表达的是不自由的意思。与穷字相对的是自由。我们无法无视挂在鼻子前的那个萝卜,但我们追赶时,也不妨看看一旁的风景。我当然希望我的观众都能多多赚钱,拥有富足的物质生活。但是不失去理想才是最重要的事。我们可以去消费,但不要成为消费和商品的奴隶。我们可以去赚钱,但不要把赚钱视为唯一的信仰。我们可以现实一点,但不要被现实完全吞没。世界上最快乐的事不是为了钱奋斗,而是为了理想奋斗。最后我想以尼采的话,作为这个视频的结尾: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一点,因为我们始终要失去它。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