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間歇性讀癮患者
一個間歇性讀癮患者

"No MAN is AN ISLAND; EVERY BOOK is A WORLD." 雜食又挑食、全憑心情選書看的—普通讀者的閱讀心得。 外行看熱鬧,稱不上書評。主:推理┃驚悚┃犯罪

柯宗明《陳澄波密碼》

(编辑过)

初知此書,乃因Podcast《百靈果News》(我是教徒👌)。
聽完讀書會第一章我對本作即起了興趣,但在讀之前我是有過猶豫的——因為歷史「小說」首先是小說之後才是歷史。

台版封面
書籍資訊

為了要吸引一般讀者,歷史小說內容往往是半真半假,或誇大或擴寫,而我不喜歡這樣。因我容易入書太深——怕自己很喜歡的某個人物、某段軼事最後其實只是作者擴寫或杜撰的,那樣我會很難過。儘管如此,糾結半天後還是決定挑戰一下,讀完果然精彩,當然也想推薦此書!

巧合的是,同一批借的書有《裝幀台灣:台灣現代書籍設計的誕生》裡面談及臺灣裝幀歷史時,也出現了許多本作裡提及的畫家,如:石川欽一郎與《臺灣時報》、楊三郎與《臺灣文藝》、灣生立石鐵臣與《民俗臺灣》等,兩本書對照讀起來也意外的有意思。


閱前寫在筆記上給自己看的時間背景概要:
🔺第一次國共內戰:1927年-1937年、第二次國共內戰:1945年-1949年。
🔺二二八事件(1947/2/27-5/16):1945年日本二戰戰敗後,臺灣由國民政府接管。一場由私菸查緝爆發的國民政府與民眾衝突,最後導致大量民眾傷亡,更造成本/外省人對立情結。
🔺戒嚴時期(1949/5/20-1987/7/15);白色恐怖時期(1949/5/20-1991/5/22)。


而本作男主阿政和女友方燕身處的背景年代是尚在戒嚴時期的民國73年(1984),為了追查神祕的畫作修復委託案,他們探訪了和神祕畫家有關係的親友們,並在談話間一起共享了神祕畫家對於時代洪流的無奈與思愁。

楊肇嘉話別餐敘那段,前輩畫家和青年畫家關於個人身份認同的辯論我覺得很有感觸。 前輩畫家們生於尚未被日本殖民時期,他們對所謂的「祖國(中國)」抱有嚮往的念想,同時從父母傳承的文化思想更是如此(陳澄波父親甚至是大清最後一批秀才)。而青年畫家們,他們甫一出生國籍歸屬即為日本人。講日本話受日本教育交日本朋友,從小人格培養就是浸淫在日本帝國主義之中,對他們來說根本感受不到前輩畫家們對中國的孺慕之情究竟何來,當然也就不解前輩畫家們對他們「不成器」的怒意。

這段套到現代臺灣也一樣。
因前人的努力,我一出生即在自由民主的環境裡,所以我對自己的身份認同亳不懷疑就是——我是中華民國籍、我是臺灣人。也因此難以理解為何有些長輩如此執著所謂的「回祖國懷抱」。

但這認同上的差異以本質來說根本無關對錯,只是生長環境所受思想不同罷了,撇除個別偏激行為者不談,或許我們都該學習對彼此尊重。畢竟民主國家最大優點就是求同存異,每個人都能盡情發表個人意見(包含我現在想表達的即便有人無法認同,我卻依然能訴諸筆尖並公開發表);傾聽各種不同的意見,包容多元文化相互尊重才是。


書中這段身份認同辯論也延伸到後半關於臺灣藝文界反日、光復後關於國民政府的辯論。

陳澄波為了把畫作裡的理想推廣給普羅大眾,他自覺藝術教育高於民族認同,也因此在反日情緒高漲時刻,他仍選擇參加由日本主辦的《府展》增加曝光量,而非如其他反日藝術家抵制,只願參加由臺灣人主辦的《台陽展》,當然這舉動也為陳澄波自己招來抱日本大腿背叛臺灣人的嘲諷。而光復後各種衝突產生,讓許多人開始質疑國民政府,但他仍選擇入黨成為議員,只求為臺灣人民盡一份力。

可惜,他的理想與希望最後也終結於他曾經期待的理想裡。

陳澄波,生於大清時期嘉義縣,長於日本殖民時期,骨子裡認為自己流著中國(大清)血統,但其青春歲月人格成長卻深受日治影響(甚至連中文都不太會說)。後又因國共內戰陷入選擇臺灣還是中國的兩難。而為了家人留在臺灣這塊土地為藝術做奉獻時,又受二二八事件所累至死。

人生真是難。
陳澄波不過只想要臺灣人民全都平平安安和和樂樂的生活而已,無奈時至今日的臺灣依舊無法達成,仍深陷非黑即白的政黨二分法之爭中。


由於這是歷史小說,所以我並沒有特別為對白部份感動,但陳澄波就義前和二女兒用眼神與淚訣別時的畫面描述卻讓我鼻酸了,因為我知道之後的槍決是事實,這真是太令人絕望!

作者柯宗明想必熟悉許多史料,才能寫出如同他們口吻及思想的對話,不然就要OOC了(雖然就算OOC一般讀者也不會知道)😂。

看這本比較辛苦的一點是,我是個對美術(史)完全沒有任何概念的人——喜歡看,看了也覺得有趣,但就是看不懂,純用個人角度在解讀畫的那種普通人。為了更了解本書所傳達的意義、了解歷史脈絡,我邊看邊搜尋本作人物及相關史實,這導致我花了比平常多兩倍的時間閱讀,但確實也值得。而且書中還很貼心的附上相關人物的畫作,邊讀邊賞畫,讓我十分驚豔臺灣畫家們的風采。

尤其李石樵〈大將軍〉一作,畫裡所透露的刺骨感令人背脊發涼。即使我不是生於那年代,但只需一眼,馬上就能感受到那個年代的「大將軍」在當時臺灣人民心裡的樣子,太恐怖了!(為此我還特地去問長輩想說是不是畫得太誇張,但他們都說那年代一提到真的就是那樣的氛圍......)

李石樵〈大將軍〉

最後,要來傳教一下😁
有看過書但懶得聽Podcast的讀友,建議可以聽訪問作者柯明宗,和陳澄波長孫陳立栢的兩章。

延伸閱讀:
價值10億,652幅畫一次裸捐!順天堂二代憶父:「他說,這些畫有一天要還台灣!」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