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間歇性讀癮患者
一個間歇性讀癮患者

"No MAN is AN ISLAND; EVERY BOOK is A WORLD." 雜食又挑食、全憑心情選書看的—普通讀者的閱讀心得。 外行看熱鬧,稱不上書評。主:推理┃驚悚┃犯罪

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

台版封面
書籍資訊

比起第一部《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剖析「個人」自我啟發,第二部《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則談及「團體」更擴大到整個社會層面。

全書比例大致2/3在談教育,剩下1/3則談社會,但其中會穿插一些第一部的概念再加深。

個人比較喜歡第一部。
因為輕微社恐如我非常喜歡第一部主軸「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這句話——雖然阿德勒可能不會喜歡我這樣誤解他的想法。😂


第二部有些觀念個人覺得有點過於理想主義(也可能是我悟性不夠)。比如:

關於社會意識,阿德勒常常喜歡用下面這句話來說明。他說,我們需要的是「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聽、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這談的是「同理心」我能理解。
但同時我的另一想法是,這個同理心其實也是我自己理解的「同理心」,可能會因為個人經歷不同而有不同感受。即便我換位思考去想像、去試圖感受了,但說到底也只是「想像」,根本無法完全體會到對方的情緒和想法。更進一步來說,即便對方發生過的事我也曾經歷過,也不可能擁有完全一樣的感受。

當然這也不代表我就沒有同理心,只是有時會忍不住懷疑自己自以為的同理心真的會是對方所需要的嗎?會不會反而造成對方的不快或壓力呢?(←結果換我陷入人際關係煩惱的迴圈?😂)

關於煩惱喜悅來源,阿德勒說「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這句話的背後隱藏了「所有喜悦,也是人際關係的喜悅」這個幸福的定義。為了變得幸福,就必須踏進人際關係。人類的煩惱,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而人類的幸福,也全都是人際關係的幸福。

——關於煩惱的部份我認同,但說幸福喜悅全和人際關係有關,我就不怎麼同意了。

人際關係可以帶來成就感與歸屬感,但幸福和喜悅也不一定非要「人」才能帶來吧?文學藝術、一草一木等等,更可以豐富自我心靈帶來幸福;起碼我就覺得看到好書的喜悅感,不是人際關係可以帶給我的——除非阿德勒的意思是擴及到「作品也是要有作者(人)創作出來,相關業者(人)幫忙印刷宣傳」等等,那我無話可說。


▍簡單結論:尤其推薦給從事教育業者、為人父母者看。

我不是上述身分,但我曾是學生更是為人子女,對於書中部份對於學生、子女心態的描述多少有些心有戚戚焉。我只希望看了這本書的大人,能更了解小孩的心態就好了。

看上面我好像都在吐槽,但其實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收藏《被討厭的勇氣》勇氣藍紅二部曲。

不是因為什麼「可以改變人生、創造幸福未來」這種誇張話術推薦,而是因為這是一套會隨著人生經歷不同,心靈年紀的增長,隔一段時間讀起來都會有不同感受的奇妙作品。

它可以啟發顛覆對人生的思維,就像我現在不見得認同書裡某些觀念,但它讓我恍然大悟原來還可能有「這樣那樣的因素」,讓我有機會認清一些行為背後另一種真正的想法。

也許明年再讀此書,我或許又會認同我原本不認同的,反對我原本認同的也不一定(繞口令?)


內容書摘

  • 我們一旦對某個思考對象產生「知道了」這個想法的瞬間,就不會繼續再追究。我總是一 直不斷思考自己、思考他人,還有這個世界。所以我永遠都「不知道」。
  • 「脫序行為的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尋求稱讚」、第二階段「引起注意」、第三階段「權力鬥爭」、第四階段「復仇」、第五階段「證明自己無能」。
    首先是尋求稱讚;接著,如果不受人注目的話,就採取行動;再不行的話,就挑起權力鬥爭;然後轉變成惡意的復仇,最後是大肆宣揚自己的無能。
    而這一切都是源自於「歸屬感」,也就是「要在共同體中確保獨特地位」的目的。
  • 為什麼人們拒絕獨立自主?我們仰賴「他人的指示」過日子是比較輕鬆的。不必思考太過困難的事,也不必為失敗負責。只要宣誓一定的忠誠、一切麻煩事都有某人代為承擔。
  • 尊重孩子的決定,從旁協助。而且讓他知道,你随時都準備好提供協助,保持一種不過分靠近,卻足以協助他的距離,在一旁守候,就算那項決定最後是失敗的,孩子也已經學到了「自己的人生,自己可以選擇」。
  • 責罵或稱讚,也就是賞罰,會阻礙孩子「自立」。因為所謂的賞罰,是將孩子列入自己管控支配下的行為,仰賴這種方式的大人,其實心裡是害怕孩子「自立」的。他希望孩子永遠都是個「孩子」。也因為這樣,才會用賞罰的方式來束縛孩子。打算用「我是為你著想」「因為我擔心你」這種藉口讓孩子停留在孩子的階段。
  • 關於分工,阿德勒是這麼說的:「人的價值,是根據他如何徹底執行在共同體分工中所擔任的角色而決定。」也就是說,個人的價值不是以「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來判斷,而是由他對那份工作「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來決定
  •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並不是因為「喜歡自己」,所以眼中只有自己。事實完全相反,由於無法如實接納自己,始終處於不安之中,才會完全只在意自己。
  • 我們每個人只有在認為「我對某人有用處」的時候,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於是在這裡,就出現了「貢獻感」這個說法,只要擁有「我對某人有用處」這種主觀的感覺,也就是有貢獻感就可以,毋須進一步的證據。就從貢獻感中尋求幸福,從貢獻感中找到喜悅。
  • 世界很單純,人生也一樣。可是,「要維持單純卻很困難」。因為「平凡無奇的日子」就是考驗
只要有心想改變永遠不嫌晚 但我是懶癌末期啊......就讓我懶到死亡前一天吧!XDD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