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hohoyu
hohohoyu

我是就讀政治大學財政系的學生,雙主修教育系,因此這學期修習了詹志禹老師的教育心理學。 這裡會不定期發布各週課程預讀心得以及課程討論反思,歡迎各位瀏覽我的文章甚至給我一些回饋,和我一起討論討論!

教育心理學公開發表|第八週:行為取向的學習理論|

本週主要討論的內容是用三個學習理論來探討學習,分別是古典制約、操作制約與社會學習理論。

在這邊套用社會學習理論來分享一個我高中的實例經驗:高中時我們班的數學老師很認真,有一個同學數學沒有很好,但是他下課課常常去找老師問問題,我和我朋友發現,老師對這個同學特別好,而且分數也給的比較高。於是我和我的朋友下學期開始,就算沒有數學問題,也會當作不會算而去找老師問問題,希望老師對我們的印象比較好,甚至給更高分,也就是做出和楷模(model)相同的行為。社會學習的最終目標是要教導學生自律或自我調節,或許我這樣的行為有點過於功利主義,但是我的確也透過這樣的學習及模仿,而對數學的學習更加用心及投入,我藉由觀察傑出的表現後,將其轉化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Albert Bandura 著名心理學家,以其社會學習論著稱。


TA討論與課後反思

雖然本週的討論課是以劇本分享為主,但是我們小組每位組員幾乎都是以自身經驗來做分享,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毛同學上生活中的經濟學時的經驗運用在古典制約上:有一次上課時,他們老師的手機鬧鈴突然響起,於是老師就將鬧鈴關掉並請同學們打開moodle回答類似於隨機測驗的限時三分鐘小問答,第一次聽到這個狀況的同學都非常的驚慌,迅速的回過神來並集中注意力。往後好幾次的課堂中,老師都使用了相同的手法讓他們快速的在短時間內作答,我的小組同學就觀察到在往後的上課中,同學們似乎由原來不專心的狀態→聽到鈴聲→被告知要回答問題(在限時的狀態下)→感到緊張,到後來變成不專心的狀態→聽到鈴聲→感到緊張,其中,限時的題目稱為非制約刺激(UCS),鈴聲稱為制約刺激(CS),而原先由於被告知應答題目而造成的緊張反應為非制約反應(UCR),後來一旦聽到鈴聲便造成的緊張感為制約反應(CR)。(以上部分文字擷取自毛同學的公開發表)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