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远
无远

无远 法理学硕士研究生,关注法律与民族宗教的互动关系

发在微信朋友圈中的以及写在matters中的

第一部分是今日发在微信朋友圈中的,粘贴如下:

最近有朋友评价我说“搞学术的中二期总是更长一些”,我想这其中一定免不了金庸先生的功劳。小学时看电视剧,初中时在一寸大的mp3屏和三四寸大的电子辞典屏上看小说,现在的想法在那时已经被渲染出底色。

一直有个不太成熟的想法,搞社会科学的人容易把想法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而不太容易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人文学科从业者则最有希望完成这一任务。金庸先生不但把握住了过去一个时代的脉搏,而且也划入了脉搏之中:(至少)两个世代的大陆华人读者精神风貌的形成脱离不了这一独特的养分。如今武侠热被玄幻热所替代,梁羽生先生、金庸先生相继离开人世,00后的精神世界早已迥异与前代了。如果说金庸先生的作品是那个时代的“正能量”,那么希望若干年后除了战狼和那兔我们还有其他能值得评点的正能量。

PS还记得12年爬华山时看到的金庸题华山论剑碑刻,希望它能一直矗立峰顶。

第二部分是补充一些上游文章所要求写到的内容。

我对金庸最早的印象是黄日华版的《天龙八部》了。在小学(2001-2006)期间,家长为了保护我的视力,是不怎么让我长时间看电视的,一般来说只有每晚半小时的动画片时间。周末对看电视的时间有所放松,就会在白天看一些电视剧,所以《天龙八部》以及很多其他电视剧都是看的断断续续。等到升入小学五六年级,这种限制日渐松散,因此可以完全将《天龙八部》、古天乐版的《神雕侠侣》等等电视剧补完,还出现过全家人一起看黄晓明版《神雕侠侣》、胡军版《天龙八部》(重播)的场景。那时侯看的最多的还是《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的三部曲电视剧,这其中觉得杨过最帅,最喜欢郭靖,而最羡慕张无忌了。升入初中之后开始看盗版电子小说,借了班上同学的mp3,用只有一寸大小的电子屏幕,白天同学用,晚上我拿回家充好电写完作业悄悄在书房里看,不仅补了金庸的其他作品,还看完了梁羽生先生的作品。至于古龙只能说非常抱歉,虽然追《小李飞刀》电视剧也是年龄很小的事情,但看小说时总是不很喜欢,看完的就只有《大旗英雄传了》(这还是当时看改编电视剧引起的兴趣)。

影响最大的人物实在是难以抽出,硬点的话只有郭靖和乔峰吧。与其说是具体的几个人物,不如说是书中各种人物的选择,表现出的金庸对社会事实和规则的评判,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精神世界的构建。比如怎样判断“侠”和“义”,中原与边疆政权的正当性,这些讨论金庸都没有在干巴巴讲道理,虽然金庸也会借角色之口说话,但是更多时候在各种事件进展之中、各种人物的行为之中体现的。如今我从左翼自由主义的立场出发,研究大陆少数民族人权保障,实在不能说与金庸作品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毫无关系。

今天看到一篇邓晓芒教授14年批评金庸的文章,大意是金庸的作品反映了中国思维模式中互渗律的缺陷,因而虽然容易获得欢迎,却是不值得提倡的。作为一篇评论我觉得写的锋芒毕露而且水平很高,而且我在哲学入门时也看过几本邓先生翻译或自己写的书,但是有心人专门在今天发出来实在是有些刻薄。不如让我们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金庸先生与新儒学的诸位大家一样,试图完成对中国传统的总结与评判,并尝试将传统与现代接续起来。但是金庸采取了一种更轻松、互动感更强的做法,使得这些作品不仅能流行于一时,还能在文学史乃至思想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