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一回º YOLO
生一回º YOLO

每一天,儘可能地讓自己不留遺憾 活在當下,在有限的時間裡,留下一些想留下的悸動 平面設計初學者X部落客

討論心得|新關係花園

作者:麥基卓、黃煥祥|譯者: 易之新|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重新思考
目前誰是和自己擁有親密關係的對象

這個開場白問題,我真的想了一下子,一時間真的想不出自己是否有親密關係的對象,一方面是對於「定義的不確定性」,二方面是針對「不確定所列出的對象,是不是和自己擁有親密關係」。

當探討到越後面的階段,越發現,其實要建構穩定的長期親密關係,不僅需要彼此雙方都願意信任,還要能適度流露脆弱,真實與對方分享自己的大小事,「溝通」、「關懷」及「懂得傾聽」就顯得特別重要。

由於這個親密關係的對象不能是「自己」,更讓我可以重新審視自己,到底為何無法與他人建構親密關係的原因,透過作者的觀點及視角,原來我最缺乏的其實是「信任別人的勇氣」,會不敢信任的原因,其實是起源於不夠瞭解,又或者說不想瞭解,當然也就無法建立太堅固的親密關係,心牆也就因此而築成。

回想過去的自己不太懂得「劃清邊界」的概念,常常把別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又期待付出之後可以得到相對等的回報,所以常常處在一個不對等的情況中,漸漸地也讓自己陷入一個無限迴圈,直到積累至某個程度後,關係自然而然,就會因為壓力、失衡或其他不可控的因素,而最終產生破局的現象。

其實,每一段關係的結束,都是「重新審視問題」的機會,在人生這條道路上,從來沒有人可以教會我們怎麼面臨破局該如何應對,唯有自己「在冷靜後,再從過程重新釐清狀況,真實且客觀找出或面對問題後,才能再往下個階段繼續前進。」

我始終相信
我們的相識與情感
是來自億萬分之一巧合的美好-----愛未讀 網抄

總結延伸
沒有人,可以讓別人有,任何的感受

從出生開始我們就不斷地與別人建立關係,從一開始的父母、手足、親戚,到進入社會化後的鄰居、同儕、師生、同事、主管、客戶,過程中可能也會遇見往後人生中的伴侶,其中的差別只在親疏遠近而爾。

「關係」搭起彼此的橋樑,也讓我們因此受到周遭所有人事物的影響,但我從未想過,「原來感受,其實是自己給自己的」,自己是可以選擇,要不要讓這些感受延續的。

和別人的互動過程中,其實也正展現了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但其實這或許不是真正的自己,有可能展露在他人眼前的,只是一個理想中的自己,不斷的滿足別人的期望,漸漸地變得不像真實的自己,在追逐期望的過程中,產生了落差感,相對的也會開始出現權力、控制...等狀況。

〒 關係的五個階段

  1. 浪漫期:充滿想像、缺少經驗
  2. 權力爭奪期:混亂
  3. 整合期:了解彼此
  4. 承諾期:共同投入
  5. 共同創造期:充滿創意

我發現這五個階段很有趣,甚至可以套用到任何一個面向,不管是針對一項專案的合作,或是一段關係的建立,甚或是任何一個作品的呈現,都是自己與另一個對象相處的實境寫照。
那...什麼因素又會讓關係停滯,甚至讓關係脫離呢?

  1. 冷漠
    這表示,彼此已經築起心牆,也不願與對方坦承,甚至想要掩蓋某些事實,讓關係變得麻木封閉。
  2. 超越
    想要重新獲得注目,試圖用對方不理解的內容來武裝自己,但其實展現的只是更多的自以為是,儼然是一種不接納對方與自己存在差異的表徵。
  3. 分離
    有開始就一定有結束,沒有人可以確保關係可以持續多久,當無法再與對方回到同一個平衡點時,分離就會出現了,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做這個決定很重要,因為一旦轉身了,可能也就沒有再見的機會,所以至少要做到不後悔用分離來結束這段關係,在這個深思的過程中,也能更近一步了解自己。

清楚了解自己存在的意義後,也才能夠真實接納自己,勇敢面對自己的焦慮不安,進而更自在的與別人相處,不受別人的影響,對生命做出對的承諾。

讓彼此有自由的選擇,是親密關係中最基本的承諾。但,我們並無法給別人任何的承諾,正確地來說,每個人只能對自己承諾,因為承諾的另一面代表了限制,在親密關係中,若出現了限制,那連帶的也會產生束縛、不悅、壓力...等負面的情況發生。

要讓關係穩定的走下去,唯一能做的就是「對自己承諾」,唯有對自己做明確的承諾,才不會讓所有的想法及未來的可能被扼殺,想要走向什麼樣的親密關係,其實...最終還是得先「認清自己在哪裡?」、「願意做什麼?」以及「邊界跟底線的設定」。

每一份愛的背後,都承載了親密關係,而這些關係是個自獨立,沒有分割的概念,要讓親密關係持久而緊密,靠的是「同在」與「共鳴」,這其中需要彼此全心的投入、完全的信任以及願意開放展露自己的脆弱,我想或許就是因為如此,在面對分離時,才會令人難以忘懷其中的美好,而眷念難捨。

愛,是火熱的友情,沉靜的了解,相互信任共同享受和彼此原諒。
愛,是不受時間、空間、條件、環境影響的忠實。
愛,是人們之間取長補短和承認對方的弱點。—— 安恩·拉德斯

低質量的社交
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這是參加幾場關係主題後,得出的結論「唯有先學會與自己獨處,才懂得怎麼跟別人社交」,不然再多的談論對話都顯得毫無內涵而浪費生命。

或許,這樣說有點極端,但在這幾次的討論過程中,以及實際生活的體悟下,我發現,有時「說得多不如說得剛剛好」,也才能進而達到溝通的目的,不然社交的再多,也無法達成良好的互動關係。

在過程中我們有談論到「少問為什麼,多問怎麼辦」,這個概念讓我受用很多,不斷的糾結事情發生的源頭,不如用實際的情況去推測可行的解決方案。

我仍舊認同問「為什麼」是必要的,唯有找出問題的本質,才能進而讓自己面對處理後,延伸至改變及轉化人生,以前的我常常卡在問完為什麼就停滯了,找出了問題也常常覺得自己的能力有限而無法達成,但,其實只是因為沒有對自己做出承諾,讓自己有目標的一步一步慢慢實踐。

透過這些問題的反思,可以讓自己更了解自己,也漸漸喜歡上獨處的滋味,在一個人的情況下,可以更不受干擾的打開感官,享受這個世界帶給我們的任何訊息。

謝謝領讀人,在當下即時對於我提出的「主題讀本有重疊性」的狀況給出回應,讓我重新思考到「每個主題中,一定都會有重複出現的概念點」,重點是「該如何讓自己領悟到其中的核心意涵,進而幫助自己釐清要努力的方向。」

最後,我發現所有的關係要能夠穩健的關鍵因素,其實在於全心全意做好自己,每個人只要能認清好自己的角色及定位,剩下的部分,就是「讓對方享有自由的權利,並在脆弱的時刻共同陪伴彼此」,如此一來就能產生最自然而動人的親密關係,也不會因糾結在不重要的事情上,而留下任何的遺憾了。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新關係花園,需要不同的花朵才豐富有趣

最後感謝在螢幕前的你,耐著性子讀完這篇心得
願您一切順心平安,一起珍惜當下
如果你也剛好有閱讀到此書
也歡迎留言分享
一同交流 :)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