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尊师Karma酱
南传尊师Karma酱

大家好,我是金融诈骗规划师karma酱;擅长领域:实体经济传销化;国家政策解读;假新闻拼接&撰写;销售培训;线下洗脑;男性/女性/TS PUA;网络造谣;攻击同行;量子波动速读、蒙眼识字、HSP超感知全脑开发;资金盘评盘;创业劝退咨询;破产跑路规划等。 喜欢唱、跳、rua和篮子;

【道法】制度型欺骗与金字塔模型

啊啊啊,金~字~塔~

制度型欺骗,是网络传销研究者们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传销中存在的一种制度型的层层欺骗体系。一个人加入传销后,不止受骗一次,而是会不断地被“揭谎”,不断地受骗。

最后传销组织自己就会揭露所有的谎言,把事实摆在受害者面前,但此时受害者已经骑虎难下,自己的命运已跟组织捆绑在了一起。

而制度型欺骗,不仅是传销组织的操盘手法,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地存在着。

· 传销中的制度型欺骗

我们先以经典的“南派传销体系”为例进行介绍:

1.第一次欺骗:邀约欺骗

没有人会弱智到用“我在广西做传销,特挣钱,咱们来搞一波大的。”来邀约,邀约人一般都会以“投资创业”、“项目考察”等名义,向亲朋好友(注意这一点)发起邀约。

对于低收入的普通人,“投资考察”的名义,暗含了“来到这里要交钱”的意思,其实邀约效果一般是比较差的。因此邀约人便会以“介绍工作”、“旅游”、“培训”、“行业分享会”等名义邀请,打消对方的疑虑。

其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就是“情感邀约”,女性(当然也有男性)邀约人,会在征婚网站或社交平台上发布“交友启示”,用各种亲昵言语,或者性挑逗来邀约客户。所谓“做直/传销的女人很好搞”,一般就是这么来的。

总之,邀约的原则就是,不管用什么理由,只有把人搞来了就好,来了以后吃个饭,当地随便领着转一转,晚上酒店门一关,自有讲师处理。

2.第二次欺骗:营销欺骗

该阶段,是传销最花里胡哨的阶段,为了让客户对平台项目产生认同,或者最起码是好奇,平台方会竭尽自身的想象力,制作出即便是官场小说或者科幻作家都不敢轻易使用的设定,来论证项目是有背景,且有未来的。

(1)背景:

一般采用阴谋论式表达,搬出“国家秘密红头文件”、蹭时政热点、歪曲官方话语体系中的概念、邀请所谓“官方人物”揭露内幕等方式。

民族情绪在背景塑造中有很大的作用,就比如“国家之所以扶植权健,就是为了跟像安利或者雅芳这样的国外直销资本巨头对峙,振兴民族经济。”一类的表述。用“不支持我们就是不爱国”的逻辑道德绑架对方。

(2)未来:

对一般人所不理解的经济学或科技术语进行误读,包装品牌形象,掩盖传销本质,从各种传销名目的发展可见一斑:

前互联网时代:资本运作、连锁销售、虚拟经济;

社交互联网时代:量子科学、基因技术、P2P点对点基础、电子支付;

后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神经网络算法、区块链。

如果稍微留心这些年来的传销组织,我们可以发现,同样的制度、同一批队伍、同一个操盘手,换了个名头后就继续粉末登场。

(3)总结

营销欺骗中,一般都不存在“揭谎”的环节,人们的政治和科学素养都普遍有限,再加上网络媒体公信力普遍下降,无法对平台方给出的营销内容做出正确的认知。

因此营销欺骗会在传销事业的前中期长期出现,并融合进工作的方方面面,解释传销组织中,各种与社会主流常识相悖的现象。

就比如,以暴力拘禁、睡地铺、吃大锅饭为特色的“北派传销”,就会标榜平台的规章制度,是王Zhen将军当年一手制定的,所以带有这种吃苦耐劳、纪律严明、敢打硬仗的“军人情怀”。

而到了后期,人们就都会有“很多事情都是需要做给别人看”的“成熟认知”,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管理团队和提升个人收益上,也就不会在意这些事情了,反正自己也不懂。

3.第三次欺骗:模式欺骗

所有的传销项目,都有两种收益模式,既静态收益和动态收益。

静态收益,就比如“现在投3000,未来变10000。”或者像币圈最爱讲,“多希望十年前有人骗我买比特币啊!”一类的话术,说白了就是“躺赚”的收益。

动态收益,是指参与者通过发展下线,搭建团队所取得的收益,可以使收入快速倍增。

其中,静态收益是幌子,与国家政策和科技设定一样,更多的只有营销方面的作用。如果指望靠静态收益回本,那就是真的是拿钱打水漂了。

动态收益才是真正能赚到钱的地方,同时也能保证整个平台的健康发展,避免过早崩盘。

但平台方无法把以上规则直接告诉参与者,对于传销江湖的老油条,这个道理就算不讲也知道,而对于新人小白,任何欺骗都会极大打击对方的信心——而信心,是传销行业的命门。

因此平台方或者推荐人,会采用焦点转移的方式,少强调、甚至不强调静态收益,转而向对方吹嘘动态收益的好处,通过经典的“财富推演”的环节,给对方进行造梦,解释如何通过发展下线,在段时间内获得收入倍增。

如果对方动心,有了愿意发展下线,挣取动态收益的意愿,就会进入下一个环节。

4.第四次欺骗:培训欺骗

如何发展下线?当然是参加平台组织的各种培训了。传销组织的培训一般分以下三种:

(1)脱白培训:学会讲项目,讲产品(如果有的话),讲制度,既复制“营销欺骗”和“模式欺骗”环节的内容。

(2)心态培训:一般为老直销家人津津乐道的“创业八大心态”和臭名昭著的“教练技术”洗脑,提升参与者的意愿度,说白了就是“打鸡血”。

老派传销中,脱白培训和心态培训往往互相穿插,一关就是十天半个月。新型传销中,脱白一般在网上进行,然后在线下的心态培训进行巩固加强。

(3)技能培训:也就是所谓的干货培训,这一块的内容比较五花八门,从“顾问式销售”到“朋友圈营销”,“60秒快速成交大法”、“催眠式销售”,以及“歹毒攻心夺魂话术”等等。

这一块的培训,往往是噱头为主,毕竟“干货”这两个字本身就是噱头,一般也会跟教练技术相结合。额外提一嘴,教练技术看似是在折磨人,但最终的目的是让人感到愉悦,甚至上瘾的,如果说培训课程是鸭脖,那教练技术就是往里面添加的罂粟壳。

技能培训的目的,一方面是“堵住嘴”,证明平台很负责,给代理做付出和服务。

另一方面,技能培训,本身就是让参与者“失败”的。

做过销售的朋友都知道,成交一单,不是简单的几个公式,两三句口诀就能解决的问题。公司本身的实力、品牌的号召力、个人的社交能力、人脉关系、性格特征,都是销售的决定性因素,所谓技巧和方法,其实只占比较小的一部分。

对于没有多少销售经验的小白来说,由于个人能力和人脉资源有限,在发展下线的过程中是必然受挫的。

而与此同时,平台会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参与者灌输各种成功案例,或者干脆“做现实”,搞出很多虚假成交案例来,以此反问参与者:

“这么多人都做成功了?为什么你不行?为什么你总是一个劲儿地抱怨?”

这样会有两种结果,一是参与者丧失信心、不再参与,但会将失败原因归因于自己能力有问题,“不够努力”、“不愿付出”,而非质疑平台本身——这也是中国文化圈的普遍心态。

而另一波“不甘心”的人,为了给自己争一口气,或者真的想挣这笔钱,便会向身边的熟人群体下手,拉亲朋好友来做,其本身的信任度,会大大降低成交难度。

同时,平台方也会引导和鼓励参与者像熟人下手。在我最近参加的一次外汇资金拍分享会上,分享者就直接说:“我发现了这么好的项目,马上给我老婆和丈母买各买了一份。”

最终目的,就是让参与者以自己的家族或社交网络,来发展下线,这也是平台方希望看到的局面。

5.第五次欺骗:发展欺骗

无论何种类型的传销,新人的资金投入,是平台主要的盈利通道,平台一天不发展新人,就没有一天的收入。

因此,传销组织所宣扬的所有“保底”,或者“躺赚”收入,都是纯粹子虚乌有的。

一般传销参与者都会经历两次“躺赚”的欺骗。

第一次,是通过塑造小投入高回报的静态收益率,来吸引新人入局,只起到一个营销的作用,并通过对动态收益的渲染,转移新人在这一块的注意力。

第二次,是宣称参与者的下线团队达到一定规模,会终身享有高额的稳定收入,不仅实现躺赚,更能够功成名就,实现终身财富自由。

对于传销参与者,都把第二种“躺赚”,作为努力的唯一目标,平台也会不断通过各种营销手段进行渲染,比如分享讲座、请客吃饭、海外旅游等形式,在参与者群里中塑造以“上平台”、“做老总”、“成为市场领导人”为荣的氛围。

当参与者费劲心思,终于上了梦寐以求的“平台”,成为万众瞩目的“领导人”时,却发现并没有当初所承诺的高额躺赚收益。

此时,平台方是无所谓的,因为参与者已经此时已经付出了太多的“沉没成本”,骑虎难下,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了。

6.第六次欺骗:欺骗的复制

为什么平台方会有这样的自信?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对中国人(其实外国人应该也差不多)而言,一个人的社交关系和人脉圈子,是其安身立命的关键,更是事业发展的命门。破坏自己的人脉,无异于自废武功,跟社交圈断绝联系,则相当于社会性自杀。

在“第四次欺骗”中,我们已经讲过,绝大多数的参与者,处于本身条件的限制,只能在自己的社交圈里发展的团队下线。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伞下发展出来的团队,就几乎相当于自己在社会上人脉资源的呈现。

因此当参与者面对第五次欺骗的现实时,只有两种选择:

一是向自己的团队,承认自己上当了,如果不想社会性死亡,不仅要颜面尽失地道歉,更要尽自己所能赔偿团队的经济损失。

二是站在平台的一边,跟平台一起维护谎言,在暂时维护住自己人脉资源的同时,还可以继续享受伞下团队发展新成员所得到的收益。

在这个揭谎的过程中,平台也集合一批老人,会对参与者做多对一的思想工作,一般都会在小规模聚会或海外出游的方式展开,威逼与利诱兼施,并表示“我们这些人也是这样过来的”,“达到了不同层次后,就要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等等。

一些平台还会暗示,如果此时参与者选择诉诸法律途径,根据其现有的涉案金额和发展人数,已经达到了量刑标准,不仅会血本无归,还要承担严重的法律后果。

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参与者只剩下了跟平台共存亡这一条出路。同时他还要在自己伞下的团队中,积极复制以上的6层欺骗机制,以此来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和人脉资源。

和生活里的很多事情一样,传销也是那种,即便发现有问题,甚至知道已经大错特错,但还是要不得不继续下去的事情。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