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恶论+4:高级的自私

番茄米线
·
·
IPFS
你是自私的,但过程中给别人带来了利益、满足了别人的自私,别人就会觉得你“无私”

1、大纲

接下来进入本系列的第二部分:高级的自私。

这部分总共会有四篇文章:

  1. 高级的自私:以物为客体

  2. 苦行僧快感:以自己为客体

  3. 爱客体:以他人为客体

  4. 正义狂热:以群体为客体

这部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揭示一些看似利他的付出行为本质上的利己,并进一步介绍主体与客体的概念。

2、所谓“无私”

自私这个词往往是被滥用的,并含有很强的负面情绪。

但实际上,自私是一个中立的东西。

比如,我为了自己的健康而吃饭喝水,这是满足我自己的欲望;

还有,我为了获得友谊而去帮助朋友,这也是满足我的欲望;

还如,我去偷盗别人的财物,这是满足我自己的利益。

虽然这三种都是自私,但人们只会认为第三种才是自私的、负面的。

所以,大众认知里的“自私”的本质不是自私,而是损人。

也就是说,如果你是自私的,过程中你损害了别人的利益,别人就会觉得你“自私”。

但是如果你还是自私的,过程中给别人带来了利益,满足了别人的自私,别人就会觉得你“无私”。

重点不在于你,而在于别人;你可能很无私,但你没给别人带来他们需要的利益,别人依然会觉得你自私,他们会觉得你这样付出只会给他们徒增内疚感。

比方说,你去追求一个人,天天给他带饭,但他根本不需要你带饭,那他反而可能觉得你很烦人。

也就是说,“无私”的本质也不是无私,而是利他,即满足别人的利益。落脚点在别人。

3、付出=投资

任何人都是自私的,任何人说出的话、做出的事没有不是从自身角度出发的。

人类不会读心术,没有人可以做到从别人的角度做事,最终所有的言行还是从自身角度出发的。如果一个人从不为自己考虑,一心从别人的角度为别人考虑,那么他就会死得很快。

虽然人们有对他人付出的行为,但那本质上只是一种投资,也就是期待着要有回报的。这本质上和我在《论死亡1:利己的本能》中提到的盖房子、做武器是一样的。

还是用上面那个例子。假设你去追求一个人,你给她带饭,他看到饭后,直接拿过来就吃,根本不给你任何反应、连看都不看你一眼,吃完还让你扔垃圾。

如此这般,你哪怕是再恋爱脑,也断然不会继续给他带饭了。

为什么?因为你在期待着给他带饭这个投资行为能带来你想要的回报:她对你的好感。

你期待着她会满怀笑容地感谢并夸赞你;你期待她会因为你给她带饭从而喜欢上你;你还可能期待她也给你带一次饭。

总而言之,你这一行为完全是利己的,利他只是过程中不得不做的一步。如果你不需要对那个女生好也可以获得她的喜欢,你不一定会付出。

从你来到世界上这一天开始,你所有的每一种举动,出发点都是为了你自己,都是因为你需要些什么。假如你捐助红十宇会一百元的时候,又怎么样呢?是的,那也不会是例外,你捐给红十字会一百元,是因为你需要行一桩善举,因为你需要做一件神圣的事......也或许是你不好意思拒绝,所以才捐助的;或许因为一位主顾,请你捐款之故。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你捐款,是因为你需要些什么的缘故。——《人性的弱点》戴尔·卡耐基

如果一个员工不争取自己的利益,而是全心全意地为老板考虑,那他就应该加班至死,而且不要指望老板会感激他、给他加工资;

如果一个家长不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而是彻底地从孩子的角度为孩子考虑,那他就不应该有任何情绪,孩子干什么他都要满足,而且不能指望孩子说自己一句好、指望孩子报答自己;

如果一个孩子不照顾自己的利益,而是全都为了父母从父母的角度出发来做事,那么他就应该无条件承受父母的一切坏脾气,遵从父母的所有命令,抛弃自己的一切个人意志和情绪,彻底成为一台机器,而且不要想着父母会夸他一句。

而感谢自然选择,这种人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哪怕是一个无底线讨好别人的人,不也是为了讨到别人说他一句好吗?

就算是舔狗,明知道对方不喜欢自己还要舔,那肯定是因为对方给出了回应,哪怕这个回应是厌恶、拒绝,舔狗也感觉自己被看到了,而且还会自我美化自我感动,他是为了那种给自己的存在感和自我感动,他觉得自己“无私奉献”真伟大,也不是为了别人;如果这个舔狗得不到任何回应,他也不会继续舔下去。

总而言之,任何一种付出本质上都只是投资,最终还是要利己的;如果无法利己,那么就会停止付出。

4、得道多助

我们现实中也许会见到一些人,他们十分地仗义疏财。

比如一些公司老板就会提携、帮助年轻员工。

但这个老板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我相信有一定社会经验的读者非常清楚:老板希望这个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来回报他,或者在公司内部的利益斗争中站队他。

不过员工就会想:“这老板真无私,真是个好人!”

而员工努力工作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希望老板能给他更高的工资和职位。

这类人帮助别人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更多的物质回报。

与其说,这类人是在帮助别人,不如说是在投资别人兜里的资产,至于这个人是谁并不重要。

我在《性善论的逻辑缺陷》中提到,物质利益本质上还是情绪利益:

比如我现在把一个人放在火星上,然后我给他十个亿美元、十万吨黄金、十万吨钻石,他就能爽吗?

他只会说:“你给我这些有啥用,黄金能吃吗?求求你给我点吃的、给我个火炉吧,我快被饿死、冻死了。”

那么如果我给他点吃的,他一吃,爽了,这满足的是什么?还是他的情绪利益,他情绪上不感到恐惧了、不感到饿了。

现在的人天天赚钱难道只是为了生理需求吗?他们还要有什么尊严、安全感、虚荣心、责任感等等精神需求。

所以人要物质利益本质上也是要通过物质来满足精神。你只满足情绪利益,和通过物质利益满足情绪利益,本质是一样的。

那么这就是以物质为客体:把物质利益作为一种发挥其主体性的媒介(见《论道德·上》)。

或者更通俗地说,就是有了更多的钱,能够让自己的生存能力变强,让自己感觉更强大、更自由。

个体的力量太弱小了,如果你想要达成一个宏大的目标,要让你的野心得到实现,就只能通过得到他人的支持,也就是给别人带来利益。

投资某一两个员工,只需要满足这一两个人的利益即可;但是如果你想要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就需要更多的人来回报你。

而如果你的目标囊括了整个国家,便需要满足这个国家大部分人的共同利益,这样整个国家都会来支持你。

比如列宁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给一亿俄国人带来了利益,所以俄国人民觉得列宁是无私的。

而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就是道。所以“得道多助”的意思就是,如果你满足了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大多数人就都会回报你。

而当然了,这不仅仅是物质回报这么简单;列宁搞革命也不是为了自己发财,而更多的是精神、情绪上的回报。

CC0 公众领域贡献宣告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番茄米线哲学、政治、经济、历史...... Medium英文号:Tomato Ricenoodles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论竞争
1 篇作品

论道德·上3: 工具性与动物性

基础哲学·政治·经济学
10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