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大学第二课

茴香豆
·
·
IPFS
人之患(二)

本来上个周末就想回应小鹿关于“打小报告”的文章,但是周五的收到的一封邮件,让一家人周六一天都过得很不开心,晚上和队友做好如何回应的计划之后,虽然几乎一夜无眠,周日一天很是顺利。整个周末没怎么碰电脑玩手机。

然后这几天,世界上又发生了很多事情,例如周日是母亲节,也是汶川大地震16周年;美国现任政府终于意识到不参与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的大屠杀是美国的民心所向,不是广发“反犹”高帽就可以消音的;之前广东高速公路上发生的,据说死亡48人的人祸,还没被更早时候某个在四川自杀的湖南伢子的人血馒头盖住,江苏哪个地方的交通信号灯又杀死了一个小学生,现在的中国,连交通事故造成的具体的死亡时间都是“国家机密”;之前美国哪个被地方政府和主流媒体一起用“假照片”的噱头攻击的那个白Karen,原来并没有做假照片;昨天一大早,江苏某个自杀的海龟高校老师的故事忽然在墙外中文平台上爆发,我算了一下,可怜人的五七都过了,不知道是怎么爆出来的,至少他听不到粉红五毛们对他的亲朋的攻击了;当然,还有美国正在进行中的,全民瞩目的大官司,可能会让不少人发现,上任美国总统,不过是个自以为是高衙内的郑关西,而风尘中人,少为杜十娘,多是梁红玉。

从16年以来,我一直很疑惑,为什么传统东亚文化下长大的人,哪怕大多数的时间在主流不是东亚文化的社会里生活,和其他文化下长大的人相比,有更多的权威或者金钱崇拜。东亚文化里最核心的部分,应该是“天地君亲师“这五个以前供奉在无数祠堂里的字。一般以为,这是”儒家“传统。大多数人可能因此冤枉孔子说了这句话。孔子如果真如传说,出生源自父母的无媒媾和,父亲比母亲可能大一个轮回,单亲长大,这五个字里的”亲“,不会是父亲。大多数学者考证认为,这句话,应该是荀子说的。

人是地球上食物链顶端的动物,动物个体在感知到来自其他个体或者环境的“危险“的时候,是斗争还是逃跑 (fight or flight),最先的反应,是每个个体的本能。在最初的反应之后的选择,一般带有个体成长经历的印记。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群体, 而在历史上能延续下来的文化,必然是有利于某个特定人群的延续。东亚文化,在欧洲现代化工业革命之前,因为地理原因受到的其他文化的影响不大。在难以理解掌控的”天地“之下,以“君亲师”的权威次序做道德底线,历史证明,是有利于种族(人群)延续。同样由于这五个字,东亚各地,两千多年都陷在的朝代更替里。

十多年前奶奶去世之后,我陆陆续续听了很多关于她年轻时候的故事。据说1949年,25岁的她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因为是方圆几里的村子里为数很少几个的读过私塾,识文断字的女性,被邀请参加地方行政管理,做“妇女主任”之类的职务。她的婆婆,很支持,但是她的妈妈,很是反对,以至于在村口当着来邀请她女儿“干革命“的的“干部”们跳脚大骂女儿说,“你不要命了,儿女还要不要?干革命,是会被砍脑壳的!”。于是我奶奶只能作罢。之后的一生虽然大半辛苦,但是在各种运动里,一家人有惊无险,去世的时候子孙满堂,阖家安康。

“打小报告“,从根子上来说,是向”权威“求助,无论出于什么理由,惩罚违犯了某个人与人之间既定规则的第三方。新冠期间,某邻居的前男友的侄子因为父母离婚,周末都被爸爸放在”姑姑“家。他和罗罗一般年纪,所以一到这里就会到我家敲门找罗罗玩。两人都是Alpha的性格,所以每次都打架,时常要我评理,很是烦人。后来我直接告诉他们,不关我事,谁先动手是谁的错,我要工作,没工夫注意谁先动手。没有证人的情况下,两人都有可能撒谎,所以如果打架,不要一起玩,房子够大,一人呆一间,什么时候不打了,才可以一起玩,之后告状的频率果然大减。

“师”做为上了排位的,被社会尊重的权威职业,所拥有的权力,在传统的东亚社会,是在锦衣卫之类的暴力机构之上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成语,出自清末明初罗振玉(1866-1940)。几百年的异族统治之后,汉族的应对是把女性从小致残,男性抬高到“亲”的地位。当然,一般情况下,没什么人会把“一日之师“当父亲, 哪怕是长到三五年的老师,和某个学生在师生关系结束之后也保持密切联系的也非常罕见。被老师或者师傅教导的,大多是和教导人没有血缘关系的未成年人。老师和学生之间,在权力和力量两方面都是不对等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平等的时候,如果有利益冲突,弱势一方是必输无疑。

现代社会,特别是在有免费的K12教育资源的地方,老师的传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责任,同样也减轻了很多。我想不出什么地方,会因为某个成年人的行为而攻击那个成年人多年以前的老师。在学生之间有矛盾的时候,老师的功能,首先是防止事态激化,然后是尽量找出矛盾的根源。14,15 岁的未成年人,已经知道事实和真相的区别,在这种情况下,”群起而攻之“指责某个未成年人,只会激化矛盾,不会有任何教育效果。矛盾如果不能解决的话,老师能做的,只能是尽量把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和没有反击能力的学生隔离开来。人不傻的话,是不会挑衅比自己高大的人的。持续用暴力表达观点的未成年人,问题的根子,多半不在学校或者同学;而父母不教的未成年人,成年之后,社会会教。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茴香豆Just because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小松鼠

学区房

人之患
2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