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
Matty
主理
81 人追踪
178 篇文章
番茄米线

性恶论+4:高级的自私

你是自私的,但过程中给别人带来了利益、满足了别人的自私,别人就会觉得你“无私”

arandomguy

Book │《法高哲》 #30 道德的起源?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30 道德是種矯正嗎?

鱼梦泽

为什么说节约是一种美德?

《论语》中有一句形容孔子的话:温、良、恭、俭、让。可能很多人都听过。其中的温、良、恭、让四个字,都很容易理解。温,就是温和,是一种仪态。良,是良知,是一种内在要求。恭是尊重。让是谦虚。唯独里面混了一个“俭”字,比较难以理解。这个“俭”字和今天汉语中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指减少消费。

番茄米线

性恶论+2:性善论的理论谬误

如果小孩是善的,那么他就不应该要玩具,而是父母主动买给他,然后他像孔融让梨或者曹丕禅让那样,面露难色再来个三辞三让,最后为了满足父母的心愿勉强接受。

相关标签

  • 哲學
    281879
    政治
    6441.7k
    創作
    7236.1k
    文化
    3921.2k
    生活
    1.4k16.4k
  • 法律
    170355
    中国
    3841.4k
    隨筆
    5393.5k
    寫作
    6403.4k
    自由
    447751
返回全部
番茄米线

性恶论+1:性善论的逻辑缺陷

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就好比是大街上随处可见黑天鹅,却硬说天鹅就是白的,黑的天鹅都是被染黑了!

arandomguy

Book │《法高哲》 #29 道德教育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29 國家是否應該對公民實施道德教化?

番茄米线

论道德终篇-前言与总结

我希望读者在读本文集时,可以跳出传统二元对立的道德观,想象自己是大自然本然,是宇宙本宙,默默地俯瞰人间众生。

番茄米线

论道德·下5: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道德的本质目的是维护秩序,而不是伸张正义。因为正义本身就不存在,只有利益是存在的。

番茄米线

论道德·下4: 偏心的上帝

吃人就是吃人,但是吃完用“道德”这个餐巾纸擦擦嘴,吃相便也不那么招人厌了。

arandomguy

Book │《法高哲》 #28 一定要符合道德嗎?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28 道德規範能容許例外嗎?

番茄米线

论道德·下3: 超级主体

所以说,道德不过也只是每个人都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利益最大化—— 而发明的一种工具罢了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為什麼讓座是美德,但不是責任?

既然先到先得是現存而且合理的座位分配方法,坐下了的人就擁有乘坐該座位的權利。即是說,他有權不讓座,而且不讓座不是錯事,不應該受到譴責甚至網絡公審。就像在售票處外排隊買演唱會門票一樣:如果一位老婆婆問排第一的那位可否把位置讓給她,因為她的孫子陳仔真的很想看該演唱會,最終排第一的人拒…

番茄米线

论道德·上1: 性善论与性恶论

因为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服务,所以能够改变人们行为的只有两个方式:得利或止损。

17歲時的過客

思緒#1

)同意 天使可以為了世界犧牲你 惡魔可以為了你犧牲整個世界 人或許都是自私的,我們說到moral dilemma的鐵軌例子,如果那是你中的那個“她”,其他五個人還重要嗎?自私一定不對嗎?我不這麼認為,或許對天使來說他有責任也有大愛將“愛”平分給世界上的所有人,因此在你和多數人之間抉擇時,多數人更為重要。

arandomguy

Book │《法高哲》 #27 道德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27 道德是建立在習俗之上嗎?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試看嫖妓與賣淫的問題:金、權、愛、慾

在這篇文章不會在「買與賣淫是否道德」的問題上直接立論,我只想要「泛泛而談」,與讀者一起思考才是本文的目的。以下暫且分開四個面向去略說一下這個議題,後續討論會在樹洞直播的節目繼續。

野人

閒聊「瓜田李下」跟「問心無愧」

其實在閒聊個人道德的尺度(聊了一半XD)

颜之华 Stephanie

心中的一把尺:自爱

自爱不是藉由侥幸或上帝恩典发生的,你必须去创造它,尊重真正的自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衡量着事情的好与坏、对与错,只是我们容易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做一些投机取巧的事情,甚至沾沾自喜,以为占到了便宜,但实质上我们却失去了对彼此的尊重。

一夫

文廢不廢看自由

道德掩蓋自由的發展,追求自由發展的現代,掀開道德重現自由,千秋萬骨百廢待舉。

主觀意識

【周朝黃老思想】第二十一篇 以道佐人主

李耳生在春秋時代,即便偏好道德文章,也難免有止戈之志,再加上此文還論及「道」,於是便筆錄了此篇文章;然而「以道佐人主」的「道」卻是何道?不害生態不傷百姓可稱為仁,勝不驕矜兵不強橫可稱為義,故其「道」為仁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