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的人生思辨課》環境和貢獻範圈的思考

小豆
·
·
IPFS
·
本書是一個有關於人生思辨的哲學類書籍,下面列出一些書中思考的問題和我的心得

環境和範圍

本書是一個有關於人生思辨的哲學類書籍,下面列出一些書中思考的問題和我的心得

書中提到幾個問題:

我們該盼望什麼? 什麼是真正的好環境?要到什麼程度?期盼的範圍應該如何設定?範圍該到多廣?

書中以森林做為比喻,以自我為中心的森林,會讓人成為一個追求樂趣的自戀者, 而將全世界作為範圍的森林,則會讓人成為一個激進的人道主義者。

可以思考你把什麼視為森林?森林內有那些人事物?

哪些思想塑造了您對世界觀的認知?你心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哪些行動落在你的責任範圍之內?

對於世界的苦難, 您最希望得到什麼樣的回應? (例如個人轉變? 實際的物質介入? 系統性的政治或經濟變革?)你認為應該做些什麼來減輕別人的痛苦?

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主要有三點

1關心範圍

讀到這段時,我自己想到是所謂關心的範圍

例如有時候看到非洲人民的生活,或是一些戰爭地區的生活,他們過得很困苦,但這些是否是自己能夠影響的範圍?要花多少時間和精力關注呢?

而我的想法,是我會優先考慮在台灣範圍內的,例如我寫些文章也就是用中文寫,而國外的事情,我能影響的範圍本來就有限,所以知道有這件事情,但不去過度關注太多細節,而主要關注在能實際影響範圍內

且目前以我大學階段來說,多學習、成長、培養興趣等等,是很重要的,另外即使是台灣這個範圍,其實也滿大的,也可以再考慮去做細分

我覺得目前貢獻範圍,以大學生來說有兩個,一個是跟同學,一個是興趣類

例如我現在大學小組報告把分配的任務做好,這算是一種貢獻

然後興趣的話,可以進行那種一人投入,再藉由網路將作品傳播的,我覺得創作就是很好的方式,例如寫作、圖文、畫圖等等,也可以參與一些興趣社群,共同創造出各種豐富的經歷,這些都算是種貢獻

可以選一些能同時能夠利己利它的活動參與,至於要關心何處以及在哪裡作貢獻?就依照個人情況選擇,因為每個人的想法和情況真的都不同

2減輕痛苦

那要如何減輕痛苦? 這個問題也提供另個思路,我常常會看些書或文章來了解該如何提高幸福,而減輕痛苦其實也是另個方向,兩者雖然看起來相似,但其實做法可能有些會重疊,但還是可能有些不同

例如有些不想做的報告,做完並交出去後,是可以減少痛苦,不然之後修課因為缺交拿到很爛的分數,絕對是痛苦,但是不是就提高幸福? 不一定,如果在自己可運用的時間之內,還是去投入一些沒有具有實質效益的事情 (例如無意義的聚會或相處),那還是會不幸福

當然每個人認為有意義的事情不同,但意義感絕對是幸福很重要的元素之一,但如果是自己可以運用的時間,會提醒自己多去做些有意義的事,自己認為有沒有意義,確實是很重要的,過程中可以去體會當下和事後感受,做個紀錄,更能幫助自己去規畫生活

減輕他人痛苦的部分,就以我前面提到的同學和興趣圈來說,同學的部份就是小組報告好好做,才不會讓同學痛苦,而興趣圈的話,感覺應該就是不要隨意言語中傷他人,當然除此之外,我覺得興趣圈其實是個能提高幸福的好園地,去積極投入、創作、創造吧

3環境和優先順序

而上面提到改善環境,其實也會有所謂優先順序問題,要先分配資源給發達國家發展,還是多分些資源給不發達國家來進行成長?

我本身是傾向由發達國家快速發展,看看能不能開發出數位裝置,讓人可以活在數位世界當中,選取任何想要做的事情、經歷享有的任何體驗等,達成所謂理想中環境,目前類似概念有元宇宙和意識上傳

我還記得有次,我參加個社群的活動後,整個有種很滿足的感覺,那天我走在路上,那天天氣很好,我望向天空,看著旁邊的公園,也一邊構想等遺下回家後要寫的活動心得

我突然覺得,如果每個人都能選擇自己喜好的活動,不會受到任何經濟、身體、時間等等限制,那該會有多好呀,每個人就真的都能活出理想的樣子了吧,所以真的很希望未來能有這樣的裝置吧

當然對於上面問題,每個人想法不同,這裡就分享一些我的想法,就可以給大家參考看看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小豆會寫些閱讀的筆記、實踐、想法等,以及各種事情的想法和思考,也有在經營方格子和Dcard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寫作/創作
10 篇作品
學習
9 篇作品
人文和社會
3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