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帝國浩劫:美國內戰

呆丸
·
·
IPFS
·
好像很多人想看美國打起來,雖然這部片中戰爭場面不多,但劇情想傳達的事情仍舊意味深遠。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這部電影從上映消息公布以來就有不小的關注度,除了它由近年新竄起的A24發行,更多的原因或許還是在題材看起來是描述美國內部分裂成幾股勢力發生內戰,這倒是很有趣的關注點,到底有多少人期待美國內部自己打起來啊。

其實再想一想好像也不太意外,美國在北美洲實在是過得很爽,與其他幾大歐亞強國有兩大洋擋著,旁邊的加拿大跟墨西哥也不太算對手,南邊的南美洲更不用說了。於是他們就這樣遙控世界局勢數十年,唯一能動搖霸主地位的可能真的只有從內部開始亂,偏偏近年來經歷反全球化與後疫情時代,美國內部的對立情勢還真的越來越高漲。現在拍的是電影,過幾年可能拍的就是紀錄片了。

【以下涉及劇情】

不過這部片有個爭議之處,是乍看之下很容易給人文不對題的感覺。雖然電影叫內戰,但只用短短幾句話模糊的交代似乎是總統違憲延長任期,以及廢除聯邦調查局,這樣看似有集權意圖的行徑導致國內分裂,可是也沒說明為什麼美國境內會分成這幾股勢力,反而全片都聚焦在幾個戰地記者身上,讓整部片看起來比較像描寫戰地記者的紀錄片。

可是看完電影之後,我反而覺得這樣的安排相當精彩。多數時候當知道有一部戰爭片,腦海中會浮現的多半是大量槍砲戰爭場景,整部片幾乎都會充斥著槍林彈雨,就算稍有緩和的片段,大概也只是士兵的幾句嘴砲帶過,或仍舊處在一種隨時可能受到襲擊的高壓環境當中,而這也正是一般民眾對於「戰爭」的想像。但近年來烏俄戰爭、以哈戰爭開打之後,前線也許仍舊是如火如荼,但後方的境內生活雖然還是很緊張,卻也維持著與平日沒有相差太多的運作模式,現代戰爭從很久以前就已經跟我們想像中遍地都如地獄般場景的印象不同了。

反倒是電影選擇用戰地記者的視角去看戰爭讓人很有感觸,都說戰爭無情,但或許在戰場上最「無情」的就是這些戰地記者。鏡頭前的每個士兵都還富含情緒的索敵、開槍、救援同袍,但記者只是冷酷的穿梭在現場尋找任何一個對的時機記錄下戰場上的一切,他們冷酷到連同事、甚至是自己都不顧了,彷彿自己只是不斷按著快門的移動相機架,用最無情的旁觀者視角紀錄、傳達戰爭的「無情」。

他們真的這麼冷血嗎?萬人塚旁的對峙,前輩中彈後眾人的反應都可以看得出他們是有血有肉的人類,甚至王牌記者本人還一度陷入迷惘、失神狀態中,也許內心還在質疑自己所做的這一切到底有甚麼意義。可是當「那個時刻」來臨,他還是瞬間轉換成工作狀態直奔現場,甚至菜鳥記者在經歷整個旅程的洗禮後,最後時刻他也成為了一個以拍攝真相為最優先事項的記者。

「拍攝者不救」是近來常聽到的一句反串用語,反諷為什麼當眼前有事情發生時,拍攝者不選擇去救援,而是先拿出相機拍照。當然對這句話的解讀有正有反,也會有人覺得當下情況可能是想救而無心力,只是在看完《帝國浩劫:美國內戰》後卻有了不同的看法,也許記者的確是抹殺了一些同情或憐憫,只為了用最忠實的方式記錄現場的一切。這可能聽起來還是非常的冷血、殘酷,但這也是一種很極端的絕對專業態度,沒有他們的紀錄,很可能許多事情會就此不見天日,掩埋在歷史洪流之中。

這部片還有其他有趣之處,像片中最強大的是德州與加州共組的西方同盟,如果對美國稍微有一點了解的話,大概會知道德州是保守的共和黨大本營,加州是開放的民主黨聖地,兩者乍看之下水火不容,但居然會組成聯盟?其實片中也完全沒有解釋為什麼這兩個州會合作,但再細想會發生內戰的原因:總統試圖掌權專政。這一切似乎就變得非常合理了,德州雖然保守,但同時也極力維護著最傳統的美國精神:民主自由;加州更不用說,一直以來民主開放就是他們的最高信條之一。所以有個不長眼的傢伙敢撼動美國立憲的最根本精神,兩個最強大州會聯手也是理所當然的結果。於是到最後,雖然美國內戰,但本質上還是在傳達美國人終究會為了捍衛民主自由不惜一戰的精神,一切都顯得非常合理,甚至開場時美國總統排練時,他不經意地抿了抿嘴,那極具暗示性的小動作讓我腦補了一個人,也讓整部片變得更加有趣。

傳達戰爭的殘酷,與看似平靜生活下的風起雲湧,結合心靈成長茁壯的公路電影,以及近乎人物傳記般藉由重大事件紀錄角色心路歷程的內容,再加上隱含在電影背後那股捍衛民主自由偉大美國精神的意涵,這部電影要是明年入圍奧斯卡我真的一點都不意外。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